• 加入收藏 丨
  • 丨 联系我们

为中华文明注入不竭的青春力量:樊锦诗讲话

时间:2023-05-06 15:59:23 来源:“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微信公众号 浏览量:22485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让我讲话太突然了,我也毫无准备,只能说一些大实话、大白话。我今天来母校,也很激动,我想我也八十多岁的人了,一辈子就是两个地方,一个是敦煌、另一个就是北大,敦煌是我工作的地方,北大是我成长、受到教育的地方。如果说我给敦煌做了点事,那是北大的老师、领导给我教育的结果。北大是新中国高校中第一个成立考古专业的,多年以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和丰硕的学术研究成果,为我国的考古和文化遗产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我想,如果没有苏秉琦、宿白、严文明等各位先生,他们用严谨的学风、认真的教学,为我们学生传授了考古学的理论、方法、专业知识,让我们不仅掌握了考古的专门知识,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也培养了我们思考研究的能力和热爱考古事业的感情。如果没有他们,我为敦煌所做这一些事情也不会能够做成。

  今天我回母校,我很不好意思,我是北大毕业的老学生,到今天已经六十年了,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当时,我与马世长老师一起前往敦煌,想要把那边的考古文物工作做好,后来马世长老师重回母校当老师,便只剩下了我一个人。但是难道我一个人就不做了吗?所以我就靠着北大对我的教育,北大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学习、如何探讨,一步步地去考虑敦煌的工作、考古的事业如何去做。我觉得只要肯学能干,按照正确的思路去做,我们的工作就会越做越好。

  如果要我提一些看法,我也说些实话:我们学的考古,可以说原来不是那么重视,这十年以来,考古学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大家广泛的关注,被提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地位,这对于我们考古学的发展很重要。当然,我们考古有多么重要在这里不用我多说。我只想说一个,我们一定要把我们学到的跟国家的需要融合起来,不要说我学了考古以后想去发财、想去当官,而是一定要把我们学的和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不要管这个地方条件怎么样,只要有价值可以做事,我们就一定要去做,这才是我们北大作为“考古学摇篮”的重要作用。我当时毕业分配的时候,是同一届学生中分得最远的,有人曾对我说你从上海出来,到这么个艰苦的地方。但是,无论在任何地方,我们都是可以发挥作用的,要把我们学到的本事、我们的理想跟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不要挑三捡四。如果条件比较差,就通过我们的努力不断去改造它,承担起我们的责任和使命。这是一个感想。

  再一个,我们专业的学生以后到了社会上,毕业分配的去向不会都是大学,也不会都分到纯粹的科研机构,一定是撒到全国各地。在座的同学们,社会是复杂的,即将毕业的同学一定要积极学习一点法律条文。如果我们不懂法律、不懂规则,将来工作的时候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借助法律的力量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困难。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比如《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这是我们国家文物局邀请一些专家,也包括我,再加上几位国外的相关工作者一起协商制定的,还有其他的一些规定,这些都对我们工作非常重要,尤其是文物法。这是第二点想法。

  第三个想法是我们作为考古学者必须具有国际化的视野,无论是现在的考古学也好,敦煌也好,一定要开放,要看到国外,不能故步自封。我们的国家是长期发展的,国外也在不断地发展。我们的同学一定要积极学好外语,在学好我们自己国家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放眼世界、了解世界,这样才可以把考古学的事业做得更好。我们的学术视野要广阔,不能仅仅停留在我们所学的有限的知识上面,就像将来我们走向社会时,不能只是停留在我们作为学生的角色层面。我们的考古学工作需要得到国内学术的承认,更要获得国际的话语权,把中国传统的文化弘扬出去,让世界看到我们中国文化的力量。

  我说这几个可能稍许有些不合时宜,但这是我自己这么多年来的一些想法。另外,也希望同学们在有限的校园生活中,抓紧时间学习,不要把时间浪费。四年的光阴弹指一挥间,我们当时在学校的时候就是边玩边学,离开北大以后,才遗憾没有抓紧机会,投入更多的精力。这么好的老师、这么好的条件、这么多的图书,值得我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掌握更好的学术基础、实践技术。

  最后,还想跟大家说,我们考古的学生要始终沉得住气、坐得住“冷板凳”,牢记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在自己的学习工作中踏实肯干,不要为外界的诱惑所动摇,积极投身考古学事业,为中国的考古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就说这么几点。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