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丨
  • 丨 联系我们

玉是中华文化的标识

时间:2024-07-22 14:11:06 来源:艺术设计的朋友们 浏览量:1536

  引言

  玉,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玉不仅在中华文化典籍、中华哲学与民间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还蕴含着多元而丰富的寓意。玉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自古以来,玉在中国文化中就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视为美好、吉祥、高尚的象征。玉器作为历史的见证,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和智慧创造,成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

  玉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

  (一)新石器时代

“中华第一玉龙”

  新石器时代,玉器崭露头角,多以生产工具的形象出现,如红山文化等遗址出土的玉制凿、斧等,展现了人们对玉石材质的初步利用和对美的朦胧追求。

  (二)夏商周时期

商代晚期玉龙(安阳市妇好墓出土)

  夏商时期,玉器汲取新石器时代玉文化精髓,形成以兵器仪仗类为主的玉礼器群。玉器用于祭祀,沟通天地神灵;用于礼仪,彰显权力等级。西周时,周公制礼作乐,玉器在礼仪制度中的规范愈发严格。

  西周玉组佩(山西曲沃县晋侯墓地出土)

  (三)春秋战国时期

战国中期玉龙佩

  这一时期,玉器制作工艺精进,造型与纹饰愈发多样。“君子比德于玉”观念盛行,玉成为品德高洁的象征。

  (四)秦汉时期

东汉·玉镂雕谷纹“长乐”璧

  玉器的礼仪功能渐弱,更多地成为装饰和赏玩之物,且开始走向民间,不再为贵族所专享。

  (五)唐宋时期

唐·白玉人

  唐宋时期,经济昌盛,文化繁荣,玉器制作和使用更为普及。玉器在诗词文学中频繁现身,成为文人墨客抒发情感和营造意境的关键元素。

宋·玉童子

  (六)明清时期

明十三陵中出土的玉器

明十三陵中出土的玉器

  明清时期,玉器工艺登峰造极,雕刻技法精妙绝伦,造型丰富多变。民间对玉器的喜爱亦达新高度。

清·翠玉白菜

  玉在中华文化典籍中的体现

  (一)《说文解字》对玉的深刻释义

  《说文解字》中对玉的定义赋予其仁、义、智、勇、洁五种品德。玉的温润滋养彰显仁之宽厚,纹理表里如一体现义之正直,声音悦耳富有远谋暗示智之聪慧,质地坚硬百折不挠象征勇之坚毅,断口廉洁自爱表明洁之高尚。此释义反映出古人对玉的尊崇,奠定了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崇高地位。

  (二)《诗经》中的玉文化

  《诗经》中涉玉诗篇众多,占总篇数的十分之一有余。其中包含赠玉为信、佩玉作饰、以玉比人等丰富内容。赠玉传递深厚情谊,佩玉展现高雅风姿,以玉比人表达崇高赞美。玉于祭祀中展现对神灵的敬畏,于馈赠中传递美好情感,成为人们精神寄托的重要载体。

  (三)其他典籍中的玉

  《礼记》将玉与君子品德紧密相连,强调玉在修身立德中的重要意义。《周礼》明确了玉器在不同礼仪场合和官职等级中的使用规范,凸显其在社会秩序中的关键作用。《山海经》描绘神秘玉石产地和神话传说,为玉增添奇幻色彩。《尚书》中的玉磬展现了玉在音乐领域的独特价值。《论语》以美玉待价而沽比喻贤能之士等待赏识,赋予玉以人才象征的寓意。

  玉在唐诗宋词中的意象

  唐诗宋词中,玉常为诗人墨客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重要元素。李白的“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以玉构建如梦如幻的仙境,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借玉壶抒发内心的纯净。玉或象征美好珍贵,或寓意品德高洁,或表示吉祥如意,或指代美人,丰富的意象使玉成为诗词中极具魅力的文化符号。

  杨万里的“玉殿朝初退,金门马不嘶”,将宫殿比作“玉殿”,增添其华贵气息。杜牧的“零叶翻红万树霜,玉莲开蕊暖泉香”,用“玉莲”形容莲花的温润美丽。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里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玉人”指容貌美丽的女子。辛弃疾的”有玉人怜我,为簪黄菊”“玉人好把新妆样,淡画眉儿浅注唇”“玉人还伫立,绿窗生怨泣”等词句,皆以“玉人”形容女子。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中的“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以“试玉”说明分辨事物真伪需时间考验。韦应物《咏玉》中的“乾坤有精物,至宝无文章。雕琢为世器,真性一朝伤”,赞美玉之真性,蕴含对保持本真的思考。李商隐《锦瑟》中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营造空灵缥缈的意境。罗立言《赋得沽美玉》中的“谁怜被褐士,怀玉正求沽。成器终期达,逢时岂见诬”,以“怀玉”之人自比,抒发渴望赏识之情。孟郊《寒溪》中的“绿水结绿玉,白波生白圭”,描绘了美丽的玉,其色碧绿而洁白。相传此玉为和田玉中的和田碧玉。白居易《郊陶潜体诗十六首》中的“玉瓶泻尊中,玉液黄金脂”,描述了唐宋时期用优质玉石雕琢的盛酒器物,材料多为和田白玉。

  这些诗句借玉这一意象,或描绘美好景象,或形容人的美貌与品德,或寄托某种情感与哲理,充分展现了玉文化在唐诗宋词中的丰富内涵与独特魅力。

  玉的文化内涵演变与拓展

  玉的文化内涵始为生产工具,渐发展为祭器、装饰品、权力等级标志、殓葬用品、吉祥物、德行操守象征及美好事物的代名词。这一演变反映了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阶段对玉认知和运用的变化,也体现了玉文化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融合。

  玉文化对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影响

  (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 审美观念:玉的温润、光洁、细腻等特质塑造了中国人含蓄、典雅、柔和的审美风格。

  2. 礼仪制度:玉器在古代礼仪中的广泛应用规范了社会行为和等级秩序,成为传统礼仪的重要构成。

  3. 艺术创作:玉文化激发了诗词、绘画、雕刻等众多艺术形式的创作,丰富了中国艺术宝库。

  (二)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1. 阴阳和谐:玉的温润与坚硬、光洁与内敛等特性体现了阴阳互补、和谐统一的哲学理念。

  2. 品德修养:以玉比德的思想推动人们追求仁、义、智、勇、洁等品德,强调内外修养的统一。

  3. 天人合一:玉被视作天地精华的凝聚,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与呼应。

  例如,老子《道德经》中“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的观点与玉的特质相呼应,倡导在复杂社会中保持平衡与正道。《庄子》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与玉所象征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内在一致。

  玉对中国民间文化的影响

  (一)民俗信仰

  在民间,玉器被视为吉祥物,具有辟邪、保平安、招财等寓意。人们为孩子佩戴玉锁、玉坠,祈愿其健康成长。

  (二)婚姻习俗

  婚姻中,玉器作为定情信物或嫁妆的一部分,象征爱情坚贞长久,如“金玉良缘”之说,体现对美满婚姻的向往。

  (三)祝寿文化

  为长辈祝寿时,送上精美的玉器,如玉如意、玉寿星等,表达长寿幸福的祝福。

  (四)民间传说

  众多民间传说与玉器相关,如“和氏璧”的传奇,增添玉器神秘色彩,丰富民间文化内涵。

  玉与祭祀

  在古代中国,玉在祭祀活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玉器被认为具有沟通天地神灵的神秘力量,人们通过献上精美的玉器,向神灵表达敬畏与祈求。例如,在大型的祭祀仪式中,常使用玉璧、玉琮等玉器,玉璧象征着天,玉琮象征着地,“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此祈求天地神灵的庇佑,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且,不同的祭祀对象和场合,所使用的玉器形制和规格也有所不同,这反映出祭祀文化的严谨和丰富。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对玉文化的研究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表明,玉文化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一些早期文明的遗址中,如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等,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这些玉器不仅工艺精湛,而且在形制和纹饰上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象征性。

  良渚文化的玉器以其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工艺精湛而闻名,其中的玉琮、玉璧等大型玉器,被认为是当时社会宗教信仰和权力结构的重要象征。红山文化的玉猪龙等玉器,则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观念。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玉文化的发展与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玉不仅是一种物质文化的体现,更是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玉石之路与玉石文化传播

  贯穿东西的“玉石之路”,是早期沟通中西交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它以新疆和田为中心,向东西两翼运送和田玉。向东,沿河西走廊或北部大草原渐进到达中原地区;向西,经乌兹别克斯坦,延伸至地中海沿岸的欧亚各国。

  据考古发现,大约在三千年前,新疆一带就有采玉、琢玉的部落,并开始有和田玉流入中国内地。河南殷墟商代妇好墓出土了七百多件玉器,经分析大部分为和田玉。此外,从甘肃青海地区齐家文化等史前文化遗址出土的许多和田玉器,以及苏联、乌兹别克斯坦史料记载等资料分析,甚至推测很可能在五六千年前就有了“玉石之路”的雏形。

和田玉子料

  在玉石文化传播过程中,新疆作为和田玉的产地,其玉石资源和独特的琢玉技艺得以传播。和田玉进入中原后,与中原文化相融合,丰富了中原地区的玉石文化内涵。例如,和田玉被广泛用于礼仪、祭祀、装饰等方面,成为权力、地位、品德的象征。

  苏州虽不产玉,但其玉石文化也相当繁荣。苏州的玉石雕刻工艺精湛,以“苏作”工艺闻名。苏作玉雕注重线条流畅、造型精美、工艺细腻,将和田玉等玉石材料雕琢成各种精美的艺术品。苏州的玉石文化通过其独特的工艺风格和艺术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玉石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玉石之路与玉石文化传播对玉石成为中华文化的标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玉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在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方面,不同地区的玉文化各具特色,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齐家文化等。在历史发展中,各地区的玉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促进了文化元素的传播与融合。

  在形成共同的审美和价值观念方面,玉的温润、坚韧、纯净等特质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如象征品德高尚、吉祥如意等。这种对玉的共同审美和价值追求,超越了地域和民族的界限,形成了中华民族一致的认同。

  在政治和权力的象征方面,玉制的信物如玉玺等,代表着政权的合法性和权威性。这种共同的政治符号认知,有利于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在推动经济交流与发展方面,玉的开采、加工和贸易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加强了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依存,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提供了经济基础。

  中国玉文化在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中,从文化、政治、精神、经济等多个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整合和凝聚作用。多元的玉文化为中华文化注入了丰富的内涵,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结论

7月19日,中华玉文化主旨演讲在和田举办。图为开幕式现场。许晓龙 摄

  综上所述,玉文化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观念与习俗。它在文学艺术领域留下璀璨篇章,于工艺制作、礼仪规范、人际交往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玉作为中华文化的标识,见证了民族发展历程,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玉文化还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爱国民族气节,“化干戈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等。玉在中华文化典籍与诗篇中的地位无可替代,其丰富寓意与象征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道德追求和精神信仰。玉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清晰展现其与社会变迁的紧密关联。玉文化对中国文化、哲学、民间文化及祭祀活动均产生深远影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为作者在发言 王昱廷 摄

  文章作者 | 钱竹,艺术与设计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民进中央联络委员会副主任,此文为作者在2024年新疆和田“中华玉文化主旨演讲”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