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丨
  • 丨 联系我们

秦汉时期的固原暨文物考古与发现

时间:2018-11-09 16:58:24 来源:固原博物馆馆刊2012 作者:冯国富 浏览量:58823

  一、秦始皇时期的固原

  秦始皇时期,一扫春秋战国诸雄割据局面统一六国,秦王朝建立后,在帝国的框架下,畅通无阻成为重要而迫切的需要,“车同轨”是帝国政令畅通的基础之一。秦朝对今甘肃、宁夏的控制伴随着秦朝郡县制的确立而实施,这个界限已经超过了战国时期秦国修筑的长城范围。秦始皇在王朝安定之后,开始巡视各地,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巡视陇西(今甘肃临洮南)、北地郡(今甘肃宁县西北),出鸡头山(今宁夏六盘山),过回中宫(今陕西陇县或宁夏泾源县),后返回咸阳[1]。虽然,秦始皇的这次巡视并没有走的很远,但却奠定了官方道路的基础,这时的固原仍属北地郡,郡仍治义渠(今甘肃宁县西北)。固原地区置乌氏县、朝那县。另外,秦在北地郡的乌氏县境设瓦亭关(今泾源县大湾境),在朝那县境设萧关(今原州区东南)[2],成为长安防御西北的门户。为加强边防,秦朝在西北边地修筑长城,设关障,同时置县,通回中道,加强了对匈奴的防御。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嬴政三十二年(前215年),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收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一带)。三十三年(前214年),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内蒙古巴彦淖尔盟境内)、阴山、北假中(今内蒙古河套以北,阴山以南),筑亭障以逐戎人[3]。广阔的河套平原被称之为“新秦中”,此地空旷少民,徙民实之[4]。蒙恬筑长城之时,将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部长城修筑连接,东起辽东,西至临洮万余里,这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万里长城。同时,自兰州至白道岭(今名“蜈蚣坝”,呼和浩特市北17公里处),武州(今山西左云至大同市西),利用黄河天堑,沿黄河置塞,临河筑城四十四座,屯兵驻守。构成了卫护秦王朝的西、北部边疆,防御匈奴骑兵南下的一道屏障。秦始皇开通道路,设置郡县,移民实边,经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帝国的西北边疆获得了巩固,尤其是秦人开辟的道路,成为后来汉唐官方释道的基础,当然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史记·匈奴列传》、《史记·大宛列传》记,西汉时期,不仅修缮了秦长城,而且随着地域的逐步扩大新筑长城,(武帝时又新筑了河西走廊以西的长城)。从文帝到宣帝(百余年间),修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今吉尔吉斯坦西南部马尔哈马特),东至黑龙江北岸,全长达到二万余里,是历史上修筑长城最长的一个朝代。修筑长城工程规模的宏大,远在秦始皇长城之上。汉朝花如此大力修筑长城,除了军事上的防御之外,汉长城的西部还起着开发西域屯田、保护通往中亚的交通大道“丝绸之路”的作用,古丝绸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着这条长城通行。

  二、两汉时期的固原

  1.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凿空,将长安和罗马之间传递式连接在了一起,开辟了中国与亚、欧、非大陆交往的陆路通道,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固原设置安定郡,修筑高平城,奠定了固原在西部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以及文化中心。

  西汉初期,帝国实行郡国制。固原地区仍属北地郡。武帝前七十余年间,西北边疆并不稳固,北方少数民族匈奴不断南侵,骚扰中原地区,固原为匈奴人南下的重要通道之一。据《史记·匈奴列传》载,汉文帝刘恒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冬,匈奴单于率十四万骑兵由河套直下攻入朝那(今彭阳县古城镇)萧关,北地郡都蔚孙卬及其将士血洒疆场,匈奴兵进至彭阳,焚烧了回中宫。汉文帝遂发车骑前往击胡迎敌,然而匈奴人并不愿意正面作战。据史载“单于留塞内月余乃去,汉遂出塞即还,不能有所杀”[5]。实际上是匈奴人主动撤退,汉军才得以防守长城。另据《史记·孝文本纪》载,“匈奴谋入边冠,攻朝那塞, 杀北地郡都蔚卬”。另外,关于汉萧关的具体位置,史书记载不详,学界有多种观点,(有瓦亭说、古城说、下青石说、开城说、什里说),罗丰同志认为,朝那塞就是萧关,后者是前者的别称,此后萧关著名[6]。(萧关,关中四关之一,关中者四关之中)是汉都长安通往塞北的重要关隘,在汉与匈奴的分界线上。公元前二世纪,汉王朝的势力逐渐强盛,汉武帝动用国家力量打通西域,开拓丝绸之路,并且建郡设关,加强维护。武帝具有雄才大略,对匈奴人采取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曾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等先后几年驱逐了今宁夏、内蒙古中部、西部及甘肃河西走廊的匈奴势力,这对“丝绸之路”交通的正式开辟和稳定,具有重大意义。为了稳定北边,加强西北边防,元鼎三年(前114年),从北地郡(治马岭,今甘肃环县东南)析出设置安定郡,郡治高平(今固原),辖21县。今宁夏同心县以南的宁夏固原市大部(有高平、乌氏、朝那、月支道等县),还包括今甘肃省靖远县、会宁县和平凉市所属各县,均是该郡的管辖范围。高平城出现,内城从此开始修筑,高平城的筑造,奠定了固原城池建制的初期格局,成为固原古城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据《汉书·武帝纪》载,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十月,越陇山,登崆峒,出萧关,首次巡视安定郡,检查防御,史学家司马迁随从巡视。此后,汉武帝本人先后数次西巡西北,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所谓的“通回中道”,也提到了萧关“元封四年(前107年)东十月,行幸雍,祠五畴,通回中道,遂北出萧关,历独鹿、鸣泽,自代而还”。“回中在安定,高平有险阻,萧关在其北,通治于长安也”[7] 。武帝巡视边防,免高平、朝那县本年租税。此后,武帝于同年(前107年)下令辟通回中道,是起自西汉首都—长安,北出萧关通往安定郡治—高平(今原州区)的交通大道。其走向应该是今固原至西安之道路,它对以后长安—凉州“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8]。秦汉官方释道的确立,都与几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有关联,促进了交通要道驿、传建制的完善。

  除此之外,汉武帝分别在:太初元年(前104年)八月,武帝行巡安定郡;太始四年(前93年)十二月,武帝巡视安定、北地郡;征和三年(前90年)正月,武帝行巡安定郡;后元元年(前88年)正月,汉武帝又行巡安定郡等地。武帝从元鼎五年(前112年)到后元元年(前88年),24年间,先后六巡安定,几出萧关,视察边备。

  2.东汉时期:由于北方羌族起义军势力达河东、河内一带,安定郡几经迁移,更始元年(公元23年),陇西豪强隗嚣趁天下大乱之际,起兵占领陇西、天水、安定、武都等四郡,割据西部。建武八年(公元32年)闰四月,光武帝刘秀统大军西征隗嚣至高平,并大会河西五太守,分数路攻陇。牛邯等大将13人、士卒10余降汉。建武十年(公元34年)扫平了割据,使险固的“高平第一城”(因城池险固,号“第一城”)威名远播。汉安帝永初五年(公元111年)“安定郡移至寄理(今武功美阳古城)”[9]。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安定郡迁至临经(今甘肃镇原县),属今固原地区的有高平第一城、乌氏、朝那等县地[10]。

  三、丝路重镇“高平第一城”

  固原古城是一座在军事思想指导下完成的政治、军事要塞,在我国军事工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丝绸之路”上著名的城市遗址,也是丝路途经宁夏城镇兴衰发展的历史见证,更是固原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载体。内城始建于西汉,有“高平第一城”之称。外城为北周武帝天和四年(公元569年)正月开始新筑,这次修筑,承前启后,扩大了城池规模,原城址作为内城,奠定了唐宋以前原州城的格局。内城墙体周长九里三分,高三丈五尺,顶宽二丈二尺,底宽三丈八尺;外城墙体周长十三里七分,高三丈六尺。唐、宋、金各代均增修。到了明代,固原为明王朝设的边防九镇之一,又是延绥、甘肃、宁夏、固原四镇总督驻地,城防也大为加强。城池新一轮大规模修筑,从弘治十五年(1502年)起至万历三年(1575年)间,固原城前后修筑数次,由开始的扩建修筑,(又增筑了角楼、铺房、炮台、水沟、车道及城墙顶部外沿),到最后的定型砖包,经历过三个阶段。据宣统元年(1909年)《新修固原直隶州志》陈明猷标点本《宣统固原州志》记:“固原州城:北周时筑之,明景泰时重修,成化时增设堞楼,弘治时挑成壕堑。万历三年,总督石茂华以土筑不能垂远,乃甃以砖”。“内城:周围九里三分,高三丈五尺,垛口一千四十六座,炮台一十八座。外城:周围一十三里七分,高三丈六尺,垛口一千五百七十三座,炮台三十一座,壕深、阔各二丈。”共有城门十道:“东城:三道,万历时建。有名者二:曰安边,曰保宁。南城:四道,万历时建。有名者二:曰镇秦,曰兴德。西城:二道,万历时建。有名者一:曰威远。北城:一道,万历时建。曰靖朔。同治兵乱后封闭”[11]。清代康熙庚寅、乾隆己卯、嘉庆辛未、光绪丙午年间均增补修。最终形成了内外两重城墙,平面呈“回”字形的建制格局。在中国为首例,在世界建城史上独一无二。

  另据1986年征集于固原县(今原州区)城关,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那彦成撰并书《重修固原州城碑记》:“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督御史,总督陕甘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管巡抚事兼理茶马那彦成撰并书”[12]。

  兰郡迤东,形势莫如陇;陇之险莫若六盘。六盘当陇道之冲,蜿蜒而北折,有坚城焉,是为固原州治。州本汉高平地,即史所称“高平第一”者也。北魏于此置原州,以其地险固,因名固原。城建自宋咸平中。明景泰三年重筑,疑就”高平第一”旧址为之。今年远不可考,然观其城内外二重,内周九里,外周十三里许,规模宏阔,甲于他郡。国初特设重镇。康熙庚寅,乾隆己卯,修葺者再。岁久日倾圮,有司屡议修而未果。

  嘉庆庚午,余奉命再莅总制任。甫下车,有司复以请。时州苦亢旱,民艰于食,余方得请赈贷兼施,为之焦思彷徨。颁章程,剔赈弊,俾饥民沾实惠,顾敢用民力修作致重困。既而思之,城工事固不可缓,且来岁青黄不接时,民食仍未足,奈何?莫若以工代赈,为一举两得计。会皋兰亦给赈,情形相同,因并缕陈其状以闻,得旨如所请。行已,乃遴员董工役,相度版筑。以十六年闰三月兴工,次年秋工竣。计是役募夫近万人,用帑五万余金,民乐受雇而勤于役。向之倾者整,圮者新,垣墉屹然,完固如初。

  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拆除,如今原州区西湖公园存有内城墙体西南角一段;太平巷与市医院之间的内城墙体西北角一段;外城墙体西北角一段,还有零散的残壁断垣。现存古建筑遗迹有:文澜阁、城隍庙、财神楼等,还有遗留下的北宋靖康铁钟、铁抱铜的小狮子、石刻、碑志等遗物以及古城内外文物考古的重要发现。

  固原古城的形成,是悠久历史发展的产物,固原的历史又始终与军事相伴。自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始筑至明清等朝代,历经两千多年漫长岁月逐渐修筑、完善以及不断维护与增筑,城池逐步趋于完备,使这座形制独特、规模宏大、蔚为壮观的砖包城屹立于清水河畔,雄踞塞外,享誉北方,也彰显了人类的创造精神。

  古往今来,历代政治家和军事家都把军事地理视为作战决策的重要依据,一切作战行动都必须研究和利用地形。军事地理主要指军事活动赖以存在并能给军事活动以影响的地理环境条件,主要由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部分组成。而地处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上的宁夏固原地区,是古代中国长安(今西安)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在冷兵器战争时代,固原因其优越的军事地理位置,一直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称“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左控五原,右带兰会,黄流绕北,崆峒阻南,称为形胜”[13]。自古以来就是西北边陲军事要塞,兵家必争之地,战争频繁,军事特征显著,亦是丝路东西方交往的主干道和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在这里留下了璀璨瑰丽的历史文化艺术珍品,呈现出了古代文明的辉煌。

  四、秦汉遗址以及文物考古与发现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我区文物工作者多次的考古调查,尤其全国第二、第三次文物普查以及配合各项基本建设调查钻探,在本市范围内发现如果家山秦汉遗址、水沟秦汉遗址、小河湾秦汉遗址等多处秦汉遗址。文物考古工作者还先后在原州区城关、清河镇(北塬)、开城镇(南塬)、九龙山、头营镇陈家洼;彭阳县古城镇汉墓群;西吉县将台乡(汉墓群)等地发掘汉代墓葬几十座,出土有金花饰、金条饰、鎏金摇钱树及铜锺、钫、盆、盘、勺、熏炉、弩机、镞、剑、矛、戈、带钩、铜镜、钱币等铜器,黄、绿釉陶灶、仓、壶、奁、博山炉、井、屋、牛、狗、灰陶砖、空心砖、瓦、瓦当、水管(圆形、五角形)漏斗等陶器及各类质地文物近千件。其中,青铜摇钱树填补了宁夏考古史的空白,也丰富了我区汉****古内容。

  果家山秦汉遗址:位于泾源县香水镇车杨村北2公里果家山坡上,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2—2.5米,地下有铺地砖等遗迹。征集有秦代夔纹大半瓦当、汉代陶制圆排水管、大板瓦、筒瓦、方砖、大陶瓮、铁釜、汉五铢等。地面还散布有大量砖、瓦残片。疑为秦、汉代回中宫遗址[14]。

  水沟秦汉遗址:位于泾源县香水镇水沟村西北1公里,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地面散布有绳纹板瓦、筒瓦、云纹瓦当等。近年采集有灰陶罐、铁灯、铁釜及半两、五铢、钱币以及铜弩机残件、泥质灰陶排水管等[15]。

  小河湾秦汉遗址:位于彭阳县新集乡下马洼村西100米处。2009年7月,为配合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彭阳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对新集乡小河湾遗址,进行了为期5个月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表明,该地点是一处规模较大的战国中晚期至西汉中期重要的聚落遗址,面积约5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3米。经过小面积的发掘,发现了多处遗迹,其中包括房址、壕沟、道路、水井、陶窑、灰坑和4座墓葬。出土器物以陶器为主,主要有袋状铲足分档陶鬲、平档鬲、瓮、釜、罐、盆以及建筑材料云纹瓦当、绳纹大板瓦等;铁器主要以生产工具为主,有铁锸、犁铧、斧、削等。11月26日,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对遗址进行了考察、论证,小河湾遗址是目前国内发现的为数不多的保存较好的大遗址。出土的袋状铲足分裆陶鬲及方形、长方形灰坑和较多动物碎骨等文物与西戎文化有一定关系,但该遗址秦文化的特征较为明显,如秦式陶釜、平裆鬲、罐、盆等陶器,铁制的各种生产、生活工具等均是秦文化的代表性器物 [16]。

  古城北山汉墓群:位于彭阳县古城镇北山上,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现存墓冢9座。1983年宁夏博物馆与固原县文物站(现宁夏固原博物馆)联合发掘墓葬1座。墓葬形制为斜坡墓道的砖砌多室墓,由封土、墓道、甬道、前室、后室和耳室组成。出土器物主要有黄釉陶仓、绿釉陶井,陶狗、陶鸡以及铜刀、骨管、五铢钱币等[17]。该墓为合葬墓,因被盗扰,葬式不明,为东汉早期。1997年10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固原工作站与彭阳县文物管理所发掘清理墓葬3座,由于早年被盗,无出土器物,但墓葬的形制与1983年发掘的墓葬基本相同。从其墓葬的规模和出土的器物分析,此处应为贵族墓地,为研究以及确定汉朝那县址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另外,在此之前还零星出土有以下器物。

  1、西汉“错金银铜羊”:1974年出土于彭阳古城镇简沟门村(国家一级文物,现藏宁夏博物馆),高6.2厘米,长8.5厘米,宽6.4厘米,重665克。此铜羊卧地回首。从羊的鼻粱经背部脊梁至尾端嵌入金丝线,羊身两侧用细如发丝金银线镶嵌成弯曲的毛状图案,整个羊身花纹如同毛状,金光银彩交相辉映,生气盎然。

  2、朝那铭文鼎:1979年8月出土于今彭阳县古城镇城内(国家一级文物,现藏宁夏固原博物馆),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此鼎出土时无盖,通高23厘米,口径17.5厘米,附立耳高7厘米,腹径23.5厘米,腹深13.2厘米。素面,敛口,耳下腹部饰凸弦纹一周,三马蹄足,高9.2厘米,上腹一周阴刻有铭文三段:第一段:“第廿九五年 朝那 容二斗二升重十二斤四两”;第二段:“今(?)二斗一升 乌氏”;第三段:“今二斗一升 十一斤十五两”[18]。三段铭文从内容、文字结构看,应是三次所刻。学界有人认为“第廿九”,应是铸鼎编号,“五年”应是铸鼎的纪年。也有人认为“第廿九,五年”均属此鼎铸造纪年,是指汉武帝登基第二十九年,也就是元鼎五年(前112年)。笔者认同后者观点。经实测,鼎身重量为2900克,容积为4200毫升。根据器物形制以及铭文、字体看,应属西汉早期。据研究考证,汉之朝那县治,即今彭阳县古城镇。

  铜鼎早在我国奴隶制社会时期,被看作是等级制度和权力的象征,以明尊卑、别贵贱、序长幼、分主臣。到了秦汉以后,鼎的用途渐广,根据鼎上铭文,其中有的作为量器。后代用于寺庙作香炉用。如1968年出土于原州头营乡平乐村的战国秦铭文铜鼎,通高17厘米,口径15.1厘米。圆腹、蹄足、附耳,鼎盖已失。鼎腹部口沿处錾刻“咸阳一斗三升”六字铭文,实测为2500毫升。从器形和铭文看,应为秦国统一前文物,属考古发现秦量器中最小的一种。

  总之,朝那鼎的出土与鼎上的三段铭文充分说明,此鼎是当时不同时期的计量容器。应为西汉早期朝那县的标准计量容器,后移至乌氏县作为标准量器。它更进一步证实了今之彭阳县古城镇为西汉时期朝那县治所在地。鼎上三段铭文不但记录了西汉初年当地行政区划的变更情况,也为研究秦汉量制变化以及朝那、乌氏古址的确定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3、伏波将军章:汉代铜官印,1975年出土于彭阳白阳镇崾岘村。正方形,边长2.3厘米,厚1.3厘米,通高3厘米。印文阴刻篆字“伏波将军印”。(现藏宁夏博物馆)

  4、铭文弩机:弩机,中国古代兵器弩的机件。弩是古代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弩机就是装置在弩的木臂的后部的机械。汉代弩机近年在原州、西吉、彭阳、隆德等区(县)的汉代墓葬中多有出土,其中有铭文的两件。1980年出土于原州区开城镇(固原县南郊乡)的这件铭文弩机,廊长12.5厘米,宽3.1厘米,望山长高13厘米。弩机上阴刻有铭文三段:第一段铭文为:“四石中尚方监作”;第二段铭文为:“延平元年□□诏书,造四石机郭工界,仲令磬丞选□,轶央□尚方令守,虎贲猛别监作”;第三段铭文为“文厂十九”[19]。

  第一段铭文是指这件弩机是由尚方监制造的。尚方为官署名,秦置,到汉末分为中、左、右三上方。属少府,主造皇室所用刀剑等兵器及玩器物。主管有令及丞。东汉魏晋沿置。到唐代设中、左、右三尚置,各置令及丞,明以后未设。《汉书·朱云传》:“臣原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得其余。”

  第二段铭文中的延平元年(106年)为汉殇帝刘隆的年号,他在位只有一年。虎贲,在这里作官名讲,是指皇宫中卫戍部队的将领(也作勇士之称)。《周礼》下官之属有虎贲氏。汉有虎贲中郎将、虎贲郎,历代沿用至唐废。这段铭文是说由某某奉旨下诏,造四石机(弩机),由仲令、磬丞、虎贲等官员监督制作。

  第三段铭文,应是制造这批兵器的顺序编号。

  据《汉书百官表》载,“两汉时,官府工业多属少府、水衡或太仆、大司农。但在西汉时,少府下属的工业机关有:“考工官、左右司空、东织西织车园……。尚方属采金银珠宝之官”。从上述弩机铭文可以看出,在东汉时期,由于阶级矛盾非常激烈,从中央到地方对于武器的制造控制得非常严格。这件铭文弩机原件现调中国国家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仿制品现藏宁夏固原博物馆。

  5、错金刀币(2件):新莽货币,1983年出土于固原城原州区防疫站工地汉墓。西汉居摄二年(7年),王莽实行货币改制,新铸“一刀平五千”货币,刀通长7.4厘米,宽3厘米,厚0.4厘米,重50克。“一刀平五千”五字用黄金嵌入铜内,俗称金错刀。

  6、五角形陶水管:1978年出土于固原内城南城墙下,共2件,分别长为38.5厘米,底宽33厘米,壁厚3.5厘米,横断剖面,呈两面坡房屋山墙状。

  7、圆筒形陶水管:1975年出土于固原城二中院内,共2件。一件为直筒形管,长57厘米,大口径25厘米,小口径19厘米;另一件为弯头管,大口径24厘米,小口径17厘米,壁厚1厘米。两件相套呈曲尺形。

  8、云纹瓦当:1982年7月出土于固原城南(市水电局西),直径15.6厘米。中心饰圆点纹,云纹饰于分隔成四个等份的扇形界格,外区饰以方格网纹。陶质坚硬,呈青灰色。

  9、板瓦:固原城出土,形制宏大。长51.4厘米,宽39厘米,厚1.4厘米。半筒形,背面饰粗绳纹,正面饰布纹。

  10、筒瓦:固原城出土,长47厘米,宽34厘米,厚2厘米。半筒形,瓦前端有凹下接头,背面饰粗绳纹,正面饰布纹,造型规整宏大。

  九龙山西汉墓:1983年发掘有两座,墓葬位于九龙山半山坡,均为斜坡墓道长方形单室砖墓。出土有金花饰、金饰件以及彩绘陶壶等器物。2003年发掘一座,为竖穴土坑木椁墓。出土铜博山炉、带钩、玉龙、琉璃小瓶等。

  九龙山弹药库西汉墓:1990年原州区文物管理所抢救清理,墓葬位于固原县南郊乡九龙山下(清水河西侧)弹药库院内。为斜坡墓道土洞墓,出土铜镜、鎏金铜盆、陶罐、五铢钱币。

  上饮河汉墓:1988年发掘,墓葬位于固原县清河镇上饮河村。该墓由穿斗式阙楼、甬道、前室、后室、右耳室五部分组成。前室呈正方形,墓顶窿形,二棺合葬,呈仰身直肢葬。随葬品43件,为铜镜、陶罐骨笄、串珠等。

  城郊村汉墓:位于炭山煤矿家属楼工地。2000年6月原州区文物管理所抢救清理,为斜坡墓道单室砖葬。出土玉带扣、石刀、琉璃耳瑱、五铢钱币。

  南塬汉墓:位于强力燃气公司院内。2004年5月18日原州区文物管理所抢救清理,墓室为斜坡墓道土洞墓,墓室长2米,宽70厘米,出土铜镜1面,铜饰件、五铢。

  南塬汉墓:位于原州区种子公司工地。2005年8月原州区文物管理抢救清理有2座,M1为斜坡墓道单室砖墓,由墓道、封门、甬道、墓室组成。出土陶罐、壶、灶、勺、耳杯、仓、鸡、猪、狗、铜镜。M2为斜坡墓道砖砌多室墓,由墓道、封门、甬道、前室、北耳室、后室组成,双人合葬,人骨保存完好。出土陶罐、壶、瓮、仓、灶、魁、钵、盆、案、盘、耳杯、猪、狗、鸡、铜镜等器物38件。

  固原博物馆汉墓群:位于城区固原博物馆院内。1999年3月固原博物馆发现清理有5座。M1是一座方形竖穴坑木椁墓,出土铜镜、木梳、陶灶、陶壶、鎏金棺花饰件。M2是一座长方形砖券单室墓,出土陶罐、壶、灶、五铢钱币,为东汉早期。M3是一座土坑竖穴木椁墓,墓室呈东西向长方形。出土铜钟、铜钫、铜盘、铜盆、陶罐、五铢等。M4是一座长方形竖井式土洞墓,人骨架只保留头骨1个,出土铜镜、陶罐、灶。为西汉后期至王莽时期。M5是一座土坑竖穴木椁基,出土陶罐、铜钟、铜盆、铜勺、铜博山炉等。

  市科技局汉墓:位于城区市科技局院内。1987年修建科技局办公楼时发现2座汉墓,原州区文物管理所清理。此墓由墓道、单室组成。长方形砖砌封门,出土陶壶、罐、仑、铜镜、五铢钱币。

  固原二中汉墓群:位于城区固原二中院内。1990年原州区文物管理所清理有汉墓6座。均为斜坡墓道长方形单室砖墓,出土陶灶、罐、壶、黄釉博山炉盖、陶仓、五铢钱币等。

  固原南关街汉墓群:位于现加油站斜坡北侧人行道。1985年发掘1座,长方形墓道单室砖墓,出土陶罐、灶、壶、仑、铜镜。2000年3月原州区文物管理所抢救清理1座,为长方形土洞墓,共出土陶壶、罐、灶、仑、铜、釜、勺43件,其中8件有彩绘。

  中山街北街东汉墓:位于宁夏四建公司商品楼工地。2001年11月5日原州区文物管理所抢救清理,为斜坡墓道砖室墓,由墓道、甬道、前室、后室组成。人骨架散乱,只出土4枚五株钱币。

  文化西街汉墓群:位于原州区妇联综合楼基建工地。2002年4月1日原州区文物管理所抢救清理。M1为斜坡墓道砖砌单室墓,1具尸骨散乱,出土五铢钱币3枚、货泉1枚。M2为斜坡墓道砖砌多室墓,由墓道、甬道、前室、东耳室、后室组成。人骨散乱,出土陶罐、仓、灶、盘口罐。M3为斜坡墓道单室砖墓,由墓道、甬道、长方形墓室组成。人骨散乱,出土五铢钱币3枚,货泉2枚。M4为斜坡墓道砖砌单室墓,由墓道、甬道、长方形墓室组成,人骨1具散乱,出土陶灶1件。M5为斜坡墓道砖砌单室墓,由墓道、甬道、长方形墓室组成。人骨散乱,出土陶罐2件,耳瑱1件。

  西关街汉墓:位于城区市设计院北侧50米。1993年修建综合楼发现6座汉墓,均为斜坡墓道砖砌单室墓(没有清理)。出土陶罐、壶、灶、仑、铜镜、五铢钱币。

  清河机械厂汉墓:位于清河厂家属楼工地。1985年发现1座东汉墓。由墓道、封门、甬道、前室、后室组成。出土陶罐、兽形陶尊、灶、五铢钱币。

  西关街汉墓:位于城区武警支队院内。2000年7月原州区文物管理所抢救清理。为斜坡墓道砖室墓、出土琉璃蝉、耳瑱、大泉五十、货泉等钱币。

  南塬汉墓群:位于王洼煤矿家属楼工地。2003年3月原州区文物管理所抢救清理2座墓葬。M1为大型砖室合葬墓,由斜坡墓道、前室、耳室、后室组成。出土铅俑、带扣、陶罐、灯座等。M2为穹窿顶单室砖砌合葬墓,出土有陶瓶、陶簪、银耳环。

  北塬清河镇教委汉墓:位于教委基建工地。2000年3月原州区文物管理所抢救清理,为斜坡墓道单室砖墓。出土陶灶、罐、货泉32枚、货布2枚。

  北塬汉墓:位于城北塬七小南侧。2000年9月原州区文物管理所抢救清理。由墓道、甬道、前室、南北耳室、后室组成多室墓。出土有镏金青铜摇钱树、铜镜、铜削、带钩、龙首轭饰、盖弓帽;绿釉陶器有:猴子顶灯、牛、房屋、壶、罐、井、灯等,素陶有:奴仆俑、耳杯;琉璃耳瑱,共计57件,钱币194枚。

  镏金青铜摇钱树: 2000年9月宁夏固原县城北塬汉墓出土。青铜质。重2440克,十字座,主杆管状,上部饰一朱雀高32厘米,叶片分两种类型,方形叶10件,分别长为20厘米,宽12厘米,镂孔形,上饰人物有西王母、五铢钱币等。长条形枝叶3片,每片长30厘米,宽10厘米,叶扁平,呈树叶形,上方饰人物有骑马击鼓舞、杂技等;下方饰五铢钱币,钱币之间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以及猴子等。(现藏原州区文物管理所)

  北苑小区汉墓群:位于北苑小区房产局家属楼。2001年10月原州区文物管理所抢救清理4座汉墓, M1由墓道、甬道、前室、耳室、后室组成。出土铜牌饰、五铢、货泉。M2由墓道、甬道、前室、后室组成。2具人骨架散乱在前室和后室,另一具人骨较完整,可能是盗墓者。只出土陶罐1件。M3为斜坡墓道砖室墓,由墓道、甬道、前室、西耳室组成。两具人骨散乱,另一具在甬道边。出土铜镜、弩机、铜刀、陶灶、罐、五铢钱币。M4为斜坡墓道砖室墓。由墓道、甬道、前室、后室组成。两具人骨位于前室,出土陶罐、铜镜2件。

  北塬汉墓:位于邮政大楼东侧500米。2001年5月25日原州区文物管理所抢救清理。斜坡墓道砖室墓,由墓道、甬道、前室、北耳室组成。出土陶罐1件,绿釉陶壶残片。

  北塬汉墓:位于正翔公司锅炉房工地。2003年6月原州区文物管理所抢救清理2座汉墓。M1斜坡墓道砖室墓,由墓道、甬道、前室、后室组成。1具尸骨散乱,出土陶罐、盆、铁釜5件。M2斜坡墓道砖室墓,由墓道、甬道、前室、后室组成。3具人骨较散乱,出土陶罐5件。耳瑱4件、铜环1件、石片1件、钱币128枚。

  看守所汉墓:位于看守所院内。2005年6月原州区文物管理所抢救清理。为斜坡墓道单室砖墓,由墓道、甬道、墓室组成。双人合葬,尸骨保存完好。出土陶罐、灶、壶、仓、铜镜、五铢钱币。

  东海园区汉墓:位于东海园区内东侧。2005年4月原州区文物管理所抢救清理3座汉墓。M1为斜坡墓道砖室墓,由墓道、封门、甬道、前室、北耳室、后室组成。后室1具人骨保存完整,仰身直肢葬,出土有铜镜、陶罐、灶、仓、五铢。M2为斜坡墓道砖室墓。由墓道、封门、甬道、前室、后室组成。人骨散乱,出土五铢3枚。M3为斜坡墓道砖室墓,由墓道、封门、甬道、前室、南北耳室,后室组成。人骨散乱,出土五铢2枚。

  陈家洼汉墓群:墓葬位于原州区头营镇二营陈家洼村。1991年发掘有3座,均为长方形单室砖墓。其中M3由墓道、前室、耳室、后室组成,出土陶罐、绿釉陶器、壶、耳杯、餐盘、奁、铜匙、手镯、琉璃镇、五铢钱。

  固原境内大量汉代墓葬群的发现以及出土文物,对当时这一地区先民们的经济发展、生活习俗等各个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概况。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卷6载。

  [2]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58 59,固原州引元代《开成志》。

  [3] 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 》卷110, 中华书局点校本。

  [4]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卷6载。鲁人勇:《新秦中地望考》,《西北史地》,1984年第4期。

  [5] 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 》卷110( 2901页), 中华书局点校本。

  [6]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编:《丝绸之路上的考古、宗教与历史》,罗丰:《丝绸之路与汉唐释道—以甘肃宁夏为中心》,文物出版社,2011年8月。

  [7] 班超:《汉书·武帝纪》卷6载。

  [8]鲁人勇:《塞上丝路》,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7月。

  [9]《太平寰宇记·关西道》卷32。

  [10]《后汉书·郡国志》卷23 。

  [11] 固原地区地方志办公室编:〈陈明猷标点〉,《宣统固原州志》,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9月.

  [12] 宁夏固原博物馆编:《固原历代碑刻选编》,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年4月。

  [13]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58 59,固原州引元代《开成志》。

  [14][15] [16]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宁夏回族自治区分册》, 文物出版社出版,2010年11月。

  [17]张宁夫:《固原县汉墓》,《中国考古学年鉴·1984年》,文物出版社,1984年。宁夏固原博物馆:《宁夏固原汉墓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95年第2期。

  [18] 韩孔乐、武殿卿:《宁夏固原发现汉初铜鼎》,《文物》,1982年第12期; 在宁夏固原博物馆二十周年馆庆(2004年9月)之时,由自治区人民政府监制,马启智主席撰文,河北曲阳铸造,直径4.6米,高3.68米,重6.8吨的“朝那鼎”仿制品“民族团结宝鼎”现立于宁夏固原博物馆门前。

  [19] 宁夏固原博物馆编著:《固原历史文物》121页,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

  作者系宁夏固原博物馆研究员、宁夏师范学院固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