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丨
  • 丨 联系我们

教育讲稿:辉煌的固原古城

时间:2018-11-09 17:23:49 来源:固原博物馆 作者:禹凤 浏览量:37945

(禹凤 宁夏固原博物馆宣教部)

  固原古城是古丝绸之路宁夏段上著名的城市遗址,有内外两道城墙,平面呈“回”字形,历经各个朝代的扩建、维修和加固,规模宏大,是一座集政治、军事和文化于一体的历史名城,也是固原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见证。

  一、地名由来

  1、早在诗经中就把固原称之为大原。

  2、固原有固我中原的意思。因为关中四塞——萧关在固原,这里是通向关中和中原的门户,守住了此地,就巩固了中原。

  【关中四塞】一种笼统的说法,关中周围大小关塞甚多,历代亦时有损益,但地位最为重要的为潼关、大散关、武关、萧关。这四个关口控制着关中地区几个主要方向的出入通道。

  东潼关(函谷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西大散关: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西约五十里。此关是关中与汉中、巴蜀之间的咽喉,为南北所必争。

  南武关:位于今陕西省商州东南近两百里之地。

  北萧关:又名陇山关,是历史上著名的关隘,位于今宁夏固原东南。是三关口以北、古瓦亭峡以南的一段险要峡谷,有泾水相伴。

  二、固原古城的悠久历史

  1、据考古资料,距今约2.7万年——3.2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固原就有人类活动。新石器时代,这里存在着一支农牧兼并、崇尚简朴的自成体系的原始土著文化,“菜园遗存”便是典型代表。同时还存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丰富的文化类型。

  【菜园遗存】菜园新石器文化遗存是宁夏南部山区,甘肃陇东纵横数百里范围内原始文化的典型代表,尽管有六盘山的阻隔,但清水河、葫芦河、泾水河等各个流域的先民们仍是交流频繁,共同创造了具有浓厚地域特征的原始文化。遗址位于海原西安乡菜园村南山梁坡地,距海原县城西南10公里处,面积41250平方米,出土各类完整或可辨器物5000余件,主要为石、陶、骨等生产工具,生活器皿及其它装饰品。菜园遗址距今已5000年,是古人类生息、繁衍、生产劳动的场所和墓葬地,是自成体系的原始土著文化,处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时期。齐家文化的主体就是从“菜园遗存”中孕育出来的。

  【偏口彩陶壶】马家窑文化代表器物

  【双耳尖底瓶】仰韶文化代表器物

  【陶鬲】齐家文化代表器物

  2、西周时,固原为“大原”之地,为西周北部疆域,成为犬戎

  (居住在此地的游牧民族统称)重要集结、聚居地。

  【西周墓葬暨车马坑】1981年固原市原州区中河乡发现一座西周早期墓葬暨车马坑,印证了固原这一段西周早期历史。墓葬中随葬器物近千件,有陶器、青铜器、玉器、骨器等,有铜鼎、铜簋各一件,兵器有铜戈、铜勾戟,马车饰件有车軎、銮铃、车轴饰、马衔、马镳等。从随葬品等级来看,这是一座奴隶主的墓葬,但是这位奴隶主究竟是周人还是戎族部落的首领,尚难确定,但显然已是周文化的接受者。这一重要发现填补了宁夏考古史的空白,说明了西周早期文化已经波及到宁夏固原,纠正了学术界认为西周文化没有逾越陇山(今六盘山)的观点。

  3、春秋战国时期,固原是乌氏戎、义渠戎等北方游牧民族生息之地。秦人兴起后,征服、兼并了诸多戎人部落,置乌氏县,为固原乃至宁夏县级政权制度之始。

  【春秋战国墓葬】七十年代以来,在固原彭堡、杨郎、中河、头营一带发掘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墓群,这对于研究我国北方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西戎民族文化及畜牧业的发展情况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墓葬中以动物纹样为主要特征的青铜文化,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这也是固原成为除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以外,中国研究北方系青铜器的重要地区。

  【动物纹牌饰】是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北方草原民族青铜器中最富特征最为精彩的部分,种类繁多,样式各异。以生活在大草原的各种凶禽猛兽为主题,用写实与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北方大草原广阔的自然环境和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是草原游牧经济的真实写照。用浮雕与透雕的表现手法,将草原上经常发生的弱肉强食的残酷场面再现出来,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子母豹扣饰则包含了人民寄情于物,追求亲和友爱的美好愿望,表现出母子情深的神态。

  虎噬鹿金扣饰整体纹饰为两只虎两只鹿盘曲噬斗的图案。两只虎分别噬住两只鹿的颈部,鹿双眼圆睁,两后肢搭于虎背之上,作挣扎状。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怪兽纹金带饰、鎏金虎纹带扣通体为长方形,虎形,低头作行进状,眼睛圆睁,张口露(lù)齿,设计精巧。

  【秦长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互相防御,各在形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国修筑长城大致在秦昭襄王时期(前272年——前250年)。此时,秦国已经感到匈奴的严重威胁,为防止匈奴南下,巩固新设立的陇西、北地两郡及占领上郡,秦国决定修筑长城,西起今甘肃临洮,东至今陕北无定河南岸,北与渔河堡相对,全长约750公里。在宁夏南部境内,原军事防线在今青石嘴、瓦亭、六盘山东麓一线。随着北地郡的设立以及对军事地理的不断实践,秦国感到在清水河河谷的南端,今固原城西北修筑长城更具有战略意义,这也为今固原城的选址奠定了先天基础。(图片:战国秦长城固原段遗迹)

  4、秦始皇时期,天下一统,固原作为边陲重镇纳入了统一的版图,秦与汉初属北地郡。

  5、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设置安定郡,郡治高平(今固原),辖21县,同时筑高平城(今固原内城,城墙周长九里三分, 4650米,高三丈五尺,11.5米),从此固原成为安定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高平城的筑造,奠定了固原城池建制的初期格局,也是固原古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因其处于丝绸之路必经之孔道,又为城池险固的军事要塞,有“高平第一城”之称。

  【汉代建筑材料】板瓦、回字形纹砖、瓦当、陶水管(圆形、曲尺形、五角形)

  6、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三足鼎立、十六国政权和南北朝

  的对峙中,历史进入了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阶段。十六国时,固原被少数民族建立的前、后赵、前、后秦、西秦、大夏等政权统辖。北魏太延二年(436年)置高平镇,被视为“国之藩屏”。正光五年(524年)改为原州。北周时设置原州总管府,成为其政权的“霸业所基”。天和四年(569年)正月,新筑原州城,扩大了城的规模,原城址成为新筑城的内城,这次城池修筑,承前启后,奠定了唐宋以前原州城的格局。

  【李贤】字贤和,其先祖为陇西成纪人,祖父辈镇守高平,后来举家迁徒到原州(固原),他一生经历了北魏、西魏、北周三个朝代,担任过多种官职,戎马征战,镇守一方,对保护丝绸之路畅通起到重要的作用。

  【鎏金银壶】鎏金银壶是波斯萨珊王朝的酒具,萨珊时代在中亚的巴克特利亚地区制造,是萨珊工匠模拟希腊图像的产物。壶形制完全沿用萨珊王朝金银器风格,但壶把上的人头形象与萨珊波斯人形象有别,属中亚巴克特利亚人。这件萨珊风格制品的问世,不仅为中西文化交流增添了一份重要的材料,其在全世界现存的萨珊系统的金银器当中,无论是工艺水准,还是表现内容,都是绝无仅有的。

  【凸钉玻璃碗】属波斯萨珊王朝玻璃制品,其出土纪年明确,对确定此类玻璃制品的年代具有标尺作用,是研究当时东西方贸易极为重要的资料。

  7、隋唐时期,固原的建制很不稳定。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置州县,固原时为原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原州又改为平凉郡,治所仍在高平县,同时置有原州羊牧,设大都督并尉。唐代,固原的设置有原州、原州都督府、平凉郡等。前期,政治稳定,国力昌盛,文化繁荣,对外交流畅通,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固原城也得到了发展,到唐代中后期,因为“安史之乱”,吐蕃民族占领了原州,“毁夷垣墉,弃之不居”。大中三年(849年)二月,原州收复,归治。这个阶段,固原城遭受了战争的严重破坏。

  8、宋时,固原地处宋与西夏交战的前沿阵地,建置的设立和城的建设主要考虑军事意义,在固原设置镇戎军,成为西北军事重镇。城的建筑形制也发生了变化,凸显军事防御,增筑了瓮城和马面。

  【瓮城】修筑在城门外的圆形小城,俗称“月城”,主要用于掩护城门,也可诱敌进入,发挥“瓮中捉鳖”之功用。

  【马面】城墙外从上到下附加突出的部分,主要为了增大城墙上的平面面积,有利于增加和部署守卫力量。

  9、宋绍兴元年(1131年),固原陷于金,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升镇戎军为镇戎州,对这里进行特别经营。金宣宗兴定三年(1219年)发生了大地震,固原城遭到破坏。

  【地震铭文砖】明景泰三年(1452年)修补固原城的记事砖。1979年在固原城南门西侧的墙壁面发现,内容记载明景泰二年修筑固原城之事及参与的许多官员,为研究明代本地的官职、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马政官员等提供了资料,同时记载了金兴定三年六月发生在固原的大地震,可弥补《金史》中对这次地震记载的不足,弥足珍贵。

  【地震刻石】明代嘉靖十年(1531年)蒲璋更易金兴定四年修复固原城记事砖刻石,1986年8月出土于东岳山,内容转录金兴定三年地震,镇戎城建筑毁坏严重,兴定四年修复的情况,说明被震坏的固原城得到了及时修筑。具有修订作用,与地震铭文砖互为印证,是研究我国地震的重要实物依据。

  10、明清时期,是固原城的修筑顶峰,最终形成了内外两重城墙,平面呈“回”字形的建制格局。

  明景泰二年(1451年),朝廷允准修筑固原城。成化六年(1470年)固原兵备道佥事杨勉整饬兵备,增筑固原城,并在南城门镇夷、东城门安边上修建辅楼。成化十年(1474年)置延绥、甘肃、宁夏三边总制府于固原,总领陕西三边军务。弘治十四年(1501年),设固原镇,又称陕西镇,固原遂成为北方军事防备的“九边”重镇之一。嘉靖十九年(1540年),改总制为总督,驻节固原。

  11、清代,三边总督仍驻节固原,辖陕西、甘肃、延绥、宁夏四巡抚。固原城池新一轮的大规模修筑起始于弘治年间,弘治十五年(1502年),三边总制秦竑增筑外关城,城墙上有堞楼,城周有壕堑,周长十三里七分(6850米),高三张六尺(约12米),设关门口,外为沟池,深阔各二丈。开有四道城门,南镇秦、北靖朔、东安边、复开西门称威远,这次修筑的外关城基本上奠定了双重城墙的形制。万历二年(1575年),三边总督石茂华主持以砖甃城,即用砖石砌护墙体外表,并增筑了角楼、铺房、炮台、水沟、车道及城墙顶部外沿,加修了作战用的垛墙,还修建完善了10道城门,最终形成了名震一时的砖包城,成为当时的西北名城。

  12、清代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驻固的镇绥将军潘育龙增修固原城,并加修大小城楼21座”。嘉庆十六年(1811年),固原总督那彦成再次进行修缮,至此,一座经历了2000多年漫长岁月的古城,历经各个时代的逐渐修筑、完善,集政治、军事、文化于一体的城市最终定格。

  【古城残存】新中国成立后,雄伟的古城仍屹立于清水河西岸,20世纪70年代初,方遭灭顶之灾,当时为了加强备战,利用城墙包砖修筑地下防空洞,便开始拆除城砖,到20世纪80年代墙体基本上被拆除殆尽,只留下了不易拆除的残壁断垣和利用墙体作为羁押犯罪分子看守所的西北角一段。

  【现存建筑】

  文澜阁:位于固原市原州区第二小学院内内城墙东南角台上,始建于明代中期,为祭祀魁星之场所,又称魁星阁。建筑风格为六边形三层檐亭式砖木结构,飞檐翘角,券蓬复叠,是固原保存较完整的明清古建筑之一。

  财神楼:位于固原市原州区宋家巷过店街南端,从建筑风格看,始建于明代。过店街是清末至建国初期固原城的繁华商业地段,光绪四年(1878年),商家为了财源兴旺,捐资重修。整体建筑制作比较细致,楼阁修筑宏伟壮观,是固原唯一保存的城楼式歇山顶楼阁建筑。

  城隍庙:位于原州区政府东街北侧,创建于明景泰二年(1451年),经明清两代营建,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1945年部分建筑物被国民党政府第八战区作为粮库。1954年开始由粮食部门使用至今。现保存较好的有三间正殿,正殿的两侧墙柱砖雕及圣母宫一部分建筑基本保持明代建筑风格。

  铁抱铜:据记载,铸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是城隍庙门前一对高五尺的铁狮中的牝(pìn,雌性的鸟兽)狮,其左前肢爪下踩绣球,臂弯处伏一小铜狮,人称“铁抱铜”。因其构思精巧、铸造精致而闻名。路人常用手摩挲铜狮,以至其常年金光闪闪。可惜在大炼钢铁的运动中(1958年)被毁坏。现只存有小铜狮,藏于宁夏固原博物馆。

  靖康铁钟:钟鼓楼是我国古代城市的威仪建筑,明代,固原作为三边总镇,建有雄伟壮观的钟楼和鼓楼,可惜毁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只留下悬挂在钟楼上的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的铁钟,作为消失的钟鼓楼的见证。钟高2.36米,口径1.7米,重约6吨,体形浑大,造型古朴。上铸有各种图案和铭文436字。从北宋流传至今,保存完好,罕见而珍贵。现藏于宁夏固原博物馆。

  虽然固原古城遭到了严重破坏,但作为文化遗产,它是固原历史发展、文化延续的象征和缩影,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2005年被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国与中亚五国政府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捆绑申报点。

  近年来,固原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愿乘着“一带一路”的契机,这颗丝路文化中的沧海遗珠能够重新绽放它的光芒。